複原模型受爭議 內地歷史書刪地動儀章節

社會熱點

發布時間: 2018/10/09 16:45

分享:

分享:

東漢知名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上第一個可以檢測地震的「候風地動儀」,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,多年來被刊載於兩岸三地的歷史教材上。但內地媒體報道稱,因為造不出可探測地震的復原版,內地去年已把張儀發明地震儀的內容從初中歷史課本刪除。

由於地動儀實物早已失傳,1951年,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記載的短短196個字,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,複製出候風地動儀。這個「復原模型」不但納入歷史課本,也成為耳熟能詳的民族成就之一;中國還於1953年特別為其發行郵票,並把「王版地動儀」視為對外文宣利器,送到多國展覽。不過,該「地動儀」因未能成功預測地震,海內外學者對此亦多有非議。

報導指出,王振鐸雖然根據古籍記載復原出了地動儀的模型,但因為模型內部結構缺乏合理性,所以其龍口中的銅丸無法吐下來,也就是「無法檢測地震」。據說,唐山大地震發生後,這個模型也毫無動靜。

隨著中國對此地動儀模型的宣傳愈廣,外國地震學家的質疑之聲也不斷冒出,甚至因此懷疑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也是後人杜撰,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。不僅是外國學者批判,在內地地震學界也有不少質疑。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當面指出王振鐸模型的原理錯誤並說:「房樑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」。

中科院教授證「直立桿原理」無法成立

面對外界對地動儀的質疑,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通過翻閱文獻和研究,證明王振鐸所採用的「直立桿原理」無法成立,並於2009年推出新的地動儀模型。但他發現,無數中小學的教材上依舊採用錯誤的「直立桿」理論,遂與教育部門商討修改。最終,教育部決定將「張衡地動儀」從歷史課本移除。

馮銳雖然復原出更有科學邏輯、更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,但是用他的話來說,這也僅算「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」。也就是說,證明張儀地動儀的探索復原工作還有待努力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